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心理天地】雷锋精神背后:利他行为何以成为我们的选择?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5日

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如期来临,自1963年开展学习活动至今,雷锋精神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沉淀,也在岁月的沉淀中与时俱进。尽管在新时代下助人精神有了更多的形式与内容,人们仍会把做好事且不计回报的人叫做活雷锋,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传承。

谈到心理学中的助人精神,着名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Irvin Yalom)在《当尼采哭泣》中描绘了这样的故事:布雷尔医生受人之托,愿不收分文地医治哲学家尼采的绝望,而尼采断定其必有所图,布雷尔只好以医治自己本人生活的苦恼作为医治尼采的交换。尼采认为不存在纯粹的帮助,所有的助人行为都是为了利己。

那么,心理学如何看待助人行为的原因呢?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那些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及世界有益的行为(Eisenberg, Fabes, & Spinrad, 1998),亲社会行为的直接结果是使他人获得收益,但行动者本人也可能有所获益。

其实,过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揭示了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一种社会资源的交换,商人愿意降低商品售价以获取更多的客源,就是交换理论的现实应用。

除了来自他人的物质回报,亲社会行为还可能让我们的内在心灵获得慰藉。例如,我们会通过助人来减轻内疚感——当他人处于危难之中,至少自己没有袖手旁观;有时,无论当我们有好心情或者坏心情时,我们都更乐于助人,其中的一种解释是助人行为可以缓解消极情绪,维持积极心境,从而产生正向的思维,并强化亲社会行为。

此外,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与群体产生联系,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担任某种角色,于是角色就会被赋予来自社会的期望。规范(苍辞谤尘)是这样一种社会期望,它为社会成员确定了合适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也解释了助人行为的原因。

举个例子,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是指我们理应帮助那些曾经帮助我们的人(Gouldner, 1960)。试想,如果有同学帮你捡起了掉落的物品,结果在下一个转角,你恰巧看到他在问路,或许你会很快上前帮忙。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当你在路边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者时,如果身上刚好有零钱,你是否曾伸出过援手呢?这种不论受助者能否回报,只要认为他们值得帮助并实施助人的行为就符合社会责任规范

对此,进化心理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循环论证的方式补充亲社会行为的成因。生命的本质在于存活,而存活不仅对个体有意义,对族群而言,存活意味着繁衍和延续——那些能够维持生命火种的行为会保存在基因里。例如,我们会关心与自己有相同基因的人,这被称作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而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彼此基因更相似)比异卵双胞胎更多地表现出相互支持(Stewart-Williams, 200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则补充了新的视角,在竞争的群体间,彼此互助的群体要更容易繁衍

由此看来,尼采的质疑确有合理性,当我们为了潜在回报而实施亲社会行为时,行动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些爱和善意最终会导向自己。


上一条:【心理天地】“孩子还小”,这句话害苦了多少孩子

下一条:【心理天地】亲密关系中,我们能和猫咪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