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早餐俱乐部》讲述了五个成长环境各异并且性格不同的青春期学生留校的故事。他们因为叛逆而被罚在假期留校温习功课,在相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友好、信任的关系。一天的时间,一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呆子、公主、运动员、小痞子和怪咖五个独特的人物,五位个性反叛的男女同学,五个家庭背景和性格不同的学生,通过真诚、交心的谈话后,从冷漠、不关心到相互敌对,再到逐渐敞开心扉,放下了对彼此的戒心和敌意,最终变成了心意相通的朋友。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中有哪些心理学小知识吧词
一、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为密切的人格特征,在人的性格中包含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当中。父母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都会对人们的性格产生影响。电影中的本德是一个典型的“坏孩子”,尤其在学校老师们的眼里,他学习糟糕、满嘴脏话、打架......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时,本德在大家面前演绎着父亲怎么斥责母亲、殴打自己的情景,然后亮出手臂上的烟疤。虽然本德看起来满不在乎,但父母的行为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最初来自父母,通过父母的眼睛看自己,把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拿这个自己去解读周围的环境。本德的父亲从小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与呵护,使得本德也不会健康地爱自己。权威的责骂、填鸭式的教育、以及自以为是的干涉不会起到任何促进孩子成长的效果,反倒会逼迫孩子缩到自己的世界中不肯走出来。就像 Vern 把本德单独关进禁闭室,面对对方的挑衅,本德只能眼神怯懦地把头埋下去。
二、人际关系团体
五位同学如何从对彼此的漠不关心转变到成为心意相通的朋友呢?正是通过彼此的交流与互动,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有爱的小团体。正如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也会通过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彼此、接纳彼此。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师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当人们通过在团体中体验了一段真诚、温暖、信任、支持的团体关系后,就能够建立起对彼此的人际信任,在交流分享中疏解苦恼,得到帮助,通过团体建立了心与心的联系。
在电影的后半段,众人围坐在地板上讲述成长过程中各自的烦恼。大家倾听彼此,通过澄清、面质、支持等自我表露的同时也交流着情感。本德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场角色扮演,大家在这场表演中体会到了本德生活的不易。通过表演,本德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宣泄了自己内心的痛苦。随后大家跟着音乐摆动身体,通过触碰、模仿与他人共舞让自己放松下来,整个过程穿插了多个心理咨询技术,包括倾听、音乐治疗等。
倾听技术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反映出,咨询师正全神贯注聆听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细读当事人的非语言行为,关切、疼惜和重视当事人的遭遇,愿意伴随当事人一同探讨问题。在五个人安静地坐下来后,大家互相讨论、倾听,都让每个人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促进了情感交流。
音乐治疗技术是以音乐的实用性功能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应用音乐或音乐相关体验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在电影中,大家伴随着音乐一起舞动,跟着节奏舒展四肢,通过听、唱、奏和运动,让自己的身体放轻松,纾解压力,在舞动的过程中也逐渐打开每个人封闭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