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睡眠不足的危害与如何正确合理的睡眠、网络成瘾的定义与危害,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呢?
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包括一种心理上的正常及良好状态,使个人能够正常应对生活压力和外界困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能保持对学习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调节与控制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目前,大学生心理困扰比例高,心理问题不容乐观。据奥贬翱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国际大学生项目的数据显示,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有42.9%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与无精神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相比,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亲密关系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社会功能都出现明显的损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家庭原因——比如家长的过度溺爱和保护;
2.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压力大;
3.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4.个体原因——青年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主要有经济问题(大学生活适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原生家庭、两性情感问题),升学就业压力(犯罪问题、网络成瘾)。
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的童年期向人格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时期,与生理发展相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明显滞后,虽趋于成熟但又未达到人格成熟的标准。这一时期的重点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较为敏感,在意他人看法,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容易产生角色错乱,心理发育较为缓慢。
面对一般心理问题,学生个人应对策略: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方法和常用心理问题调试方法;
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遇到有困扰时,积极、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
此外,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
发现心理问题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不应将自己的过高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而应引导孩子自主选择未来发展方向;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引导孩子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
同时,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多多开展实践活动。
面对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应当寻求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有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面对面咨询与专科医院就诊。不同的咨询方式各有利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但是如果学生的症状符合相应心理疾病症状时,应当直接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叁种典型的,高发的心理疾病的症状: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障碍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为闷闷不乐,悲痛欲绝,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核心症状是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心理症状群表现为焦虑、自责自罪、紧张、思维迟缓、自杀意念。躯体症状群表现为睡眠障碍、饮食及体重障碍、精力丧失、抑郁情绪昼重夜轻、性功能障碍等。抑郁障碍为高复发性疾病,首次发作的抑郁障碍,约一半以上会有第2次发作,因此常常需要长期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包括5-贬罢-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等药物)、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和迷走神经刺激)。
焦虑障碍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的神经性疾病,常出现的过分的紧张担心,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使人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躯体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手脚麻木,警觉性增高,对声音等外在刺激十分敏感,易惊吓,甚至失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应用是焦虑障碍最佳的治疗方案,焦虑障碍是一种易慢性化的复发性疾病,同样需要长期治疗以预防复发。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理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让患者对焦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改变不良的认知并进行认知重建。面对焦虑障碍,我们可以尝试自我松弛、学会自我反省、采取自我刺激、为自己增强信心。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双相情感障碍的亚型包括:双相滨型: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滨滨型: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当坚持综合干预原则、个体化治疗原则、长期治疗原则。